
2014厦门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100分)
1.元祐更化
北宋元祐年间反变法派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元丰八年(1085年)春,宋哲宗即位,其祖母宣仁太后执政,起用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等人,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贬黜熙宁、元丰时用事诸臣;学校停止使用王安石的《三经新义》教材,篡改熙宁、元丰时的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因这一事件发生在元祐年间,故史称“元祐更化”。
2.《学衡》
1922年1月创刊于南京的学术刊物。主要撰稿人为《学衡》杂志社主要成员吴宓、梅光迪、胡先骑、肖纯锦、缪风林等,他们当时大多为南京大学教员,且大都留学欧美,曾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故以“学贯中西”自诩。该刊的宗旨和态度是“研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该刊从创刊至终刊,坚持用文言文,曾掀起一股复古之风。他们反对以白话代替文言,反对语文合一,尤其反对用白话作新诗。发表在刊物上的部分文章,如王国维、陈寅恪、汤用彤等人的译著,颇有学术见地和史料价值。
3.更名田
亦称更名地。清初,原明朝“藩封之产”,或因战乱荒芜,或因藩王勋戚逃亡后,田地为农民所占有,也有不少田土为当地豪强侵占。顺治元年(1644)起曾几次下诏,将这些土地收归国家所有。康熙七年(1668),清廷为了加速垦荒,增加赋税收入,第二年下诏将土地无偿给予原种之人,令其耕种,照常征粮。这些田土,因为承种者“止更姓名,无庸过割”,故“谓之更名地”。 更名田,促进了清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清朝前期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属于地主。这是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靠土地兼并和帝王赏赐土地而不断膨胀,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它产生于战国时期,直到建国后的土地改革才被消灭。
4.八王之乱
西晋皇族内部因争夺政权而引发的动乱。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惠帝即位,贾皇后为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外戚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开始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进来,历时16年之久。306年东海王另立怀帝,八王之乱结束。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使得五胡乘虚而入。
5.京师同文馆
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简称同文馆。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九日,恭亲王奕欣等奏准在北京设立的机构,附属于总理衙门。该馆为培养翻译人员的“洋务学堂”,最初只设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后陆续增加德文、日文及天文、算学等班。招生对象开始限于十四岁以下八旗子弟,以后兼收年岁较长的满汉科举出身人员。是清代在北京开办的采用班级授课制的第一所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学“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被人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1901年并入1898年创建的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京师大学堂。
6.尼安德特人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生活于12.5万-4万年前,为早期智人的典型代表。1856年首先发现于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小洞里,故名。尼人一般住在洞穴或岩棚下,会用火,是迄今所知的最早有埋葬死者习俗的远古人类。典型尼人骨骼粗壮,眉脊发达,前额低平,面骨很长,无下颏,但身体比例与现代人很相似,脑量平均为1450毫升,有的甚至大于现代人,身高约在152厘米以上。尼人同现代人的关系在学术界尚有争议。
7.查理·马特改革
墨洛温王朝宫相查理·马特推行的一次改革。715年,查理继承父职出任宫相后,各地贵族蠢蠢欲动,王国内部再呈分裂之势,外族势力也乘虚而入,战火四燃。为挽救时局,加强中央权威,查理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以强力征用贵族和教会的土地,以服骑兵役为条件的采邑分封代替以往无条件的土地封赐,组建起以中小贵族和上层自由民为主的强大骑兵武装,史称查理?马特改革。通过这一改革,削弱了地方贵族的势力,加强了法兰克王国的军事实力。而且采邑是连带土地上的劳动者一起分封的,这就使劳动者更加固着在土地之上,加强了人身依附关系,因而促进了法兰克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8.三十年战争
1618-164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洲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欧洲各国在宗教信仰的牵带下,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三十年战争彻底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确认了欧洲主权国家体系的存在,同时还有力地促成了近代国际法体系的诞生。
9.道威斯计划
1924年协约国制订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赔款的矛盾,德国难以按《凡尔赛和约》赔款。协约国成立了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主席的两个专门委员会,拟定了一项赔款计划,故名。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保证其偿付赔款。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于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1930年为“杨格计划”所取代。
10.欧洲共同体
1967年成立的欧洲区域性组织。简称“欧共体”。1965年4月,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条约于1967年7月1 日生效。欧共体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宗旨是在欧洲各国人民之间建立不断的、愈益密切的、联合的基础,清除分裂欧洲的壁垒,保证各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和就业的条件,并通过共同贸易政策促进国际交换。后发展为欧洲联盟。
三、论述题(160分)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初70余年的积累,使得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的西汉王朝进入空前繁荣,但诸多矛盾并未消除,汉武帝遂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
?政治方面:
(1)建立“内朝”或曰“中朝”,以制约丞相。皇帝将侍中、给事中等头衔加诸低级侍从近臣、贤良文学,使其出入宫廷商议军国大事,逐渐形成内朝,并凌驾于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所组成的外朝之上。
(2)建立新选官制度。汉武帝继续推行“举贤良文学”,“上书拜官”和策试等制度,同时设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选拔出身低微的才能之士,并设太学选拔考试合格者任官,这充实和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3)置十三部(州)刺史,按六条问事,行监察职能,用酷吏监视和打击地方“强宗豪右”。
(4)削弱郡国实力。颁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之位只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皆在诸侯王国范围内受封地,作为侯国,令诸侯王国愈分愈小,其势力益弱。颁“附益之法”,禁止诸侯王与地方官交通勾结。颁“左官”律,以诸侯王国官为“左官”,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员,亦不得入中央朝廷任官,防止诸侯王网罗人才。颁“酎金”律,若诸侯朝贡酎金成色不足,则不免夺侯削爵。
?经济方面:
(1)统一币制。中央成立专门铸币机构,禁止郡国铸钱,以五铢钱为全国通行货币,旧币一律废止。
(2)盐铁官营。改汉初盐铁私营为官营,在大司农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事务,以增加国家收入。
(3)均输平准。均输即由国家在全国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平准即国家购销货物以平抑物价,前者可抑制富商巨贾垄断市场,后者可打击囤积居奇行为。
(4)算缗告缗。算缗即令商贾、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向官府自报财产并据此纳税。告缗即凡有告发商人有隐匿财产或呈报不实者,官府将没收财产之一半分给告发者作为奖励。此举增加了中央政府收入,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经济基础。
?思想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抛弃黄老无为,实行“文治武功”,强调“大一统”,“君权神授”。
?军事方面:
(1)建立期门军和羽林骑。
(2)建立八校尉。其士卒皆由招募,属职业军人,这是中国古代募兵制的开端。
(3)击败匈奴,提高中原政权的地位,“汉人”一词出现。
上述法令的施行,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缓解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
2.论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资本
(一)所谓国家资本,就是原先的官僚资本的主体。官僚资本的概念盛行于新中国成立前后,它包括旧中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掌权大官僚的各种企业投资,也有将一般官僚和卸职官僚的纯私人投资包括在内者。到1980年代初,有学者开始对这四种资本加以划分,只将前三者或前两者称为国家资本,其余称为官僚或私人资本。如丁日初于1983年发表《论晚晴的国家资本主义》,较早提出这一问题。
(二)关于国家资本的阶段性特点,郭静认为汉族官僚集团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掌握了地方权力机构实权,开始兴办洋务企业。在这一时期,官办和官督商办企业是国家资本的主要形态。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国家资本全面扩展的阶段。由于集权官僚争权夺利的本性失去了皇权总体上的制约,其资本势力的发展表现出割据性和集团各自买办化的特点。国家资本在蒋介石国民党统治时期达到全盛,形成了对中国经济的全面垄断。
3.日本历史上的哪个时期与中世纪欧洲相似?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结构等方面比较
中世纪是西欧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指的是自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到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这段时期。在日本历史上与其最为相似的是幕府时代(1192-1852年)。
政治上,中世纪欧洲名义上的最高领导者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教皇,基 督教各国君主都要由教皇册立并加冕,才算正统的君主。君主的很多权力都是受宗教掣肘的。而在幕府时代的日本,天皇是神,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天皇并不掌握国家实际大权,而是由武家把握着国家大权。
经济上,日本与西欧一样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以土地为最主要的生产 资料,商业受到抑制。西欧的庄园是领主一总管一管家一庄头及农奴这样的内闭式 的管理,实行分权制原则,各大中小领主仅在自己所辖的领地内享有行政权和司法 权,而无权干预下属权力的实施。而日本庄园内部的管理是内闭加外联式的,名田体制成为庄园的基本经营形态,日本的庄园领主相对于其上级领主来说,只是这块领地上的庄官而已,受其上层庄主的支配。综上所述,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日本庄园内部的管理较西欧庄园的内闭式管理更为复杂,是一种在内闭式管理基础上又有外联性(受上级领主不同程度的支配)的管理。
社会结构上,西欧是贵族、僧侣、农奴三大阶层,日本与之相仿是武士、僧侣、农民三大阶层。与西欧相比,日本的行政机构较完整,尤其是中央机构比西欧的同类机构效能要大得多。在西欧,只有相邻两个层次的封君和封臣互为权利义务关系,封君封臣关系的多样化、复杂化造成了许多混乱。日本则不同,各级封臣包括压在等级制度最底层的农奴,既需对直系封君尽义务,也要对上至天皇的最大封建主尽义务,社会结构非常完整,封建等级制度没有出现断层的现象。德川幕府以前的日本战国时期,大名就相当于领主,武士就相当于骑士,封建就是分封建制,领地是一个家族的私有财产,由家督继承,并把这些土地封给自己的家臣,家臣和领主之间,互相承担义务,领主需要庇护自己的家臣,而家臣有义务替领主打仗和上交自己领地的部分所得。
日本幕府时代孕育了日本的近代社会,所以幕府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 等研究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形成风潮,中国学者在短短的几年内,已对日本历史 上的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探索,例如封建社会的始期、封建土地制度、庄园制的特点、江户时期的幕政改革、幕末下级武士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与地位等等,也有一些学者对西欧中世纪与日本幕府时代进行比较,认为两者在庄园制、封建领主制、社会等级制方面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
4.论述当代世界发展改革潮流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主要内容
(1)二战后至1960年代美日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
(2)1950-1960年代,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建设政策进行的改革性探索
(3)1960-197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崛起
(4)197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滞胀,西方国家普遍进行新一轮改革
(5)从1978年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
(二)特点
(1)多元化、民族化和开放性的趋势
(2)普遍重视国家和市场在改革发展中的互补功能
(3)由单一的经济改革逐步发展为政治改革、社会改革的协调发展
(4)在发展和改革中协调公正和效率的相互关系,协调富贵和贫困的互生现象
(5)发展和改革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和决策者能否及时捕捉有利机遇有关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100分)
1.元祐更化
北宋元祐年间反变法派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元丰八年(1085年)春,宋哲宗即位,其祖母宣仁太后执政,起用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等人,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贬黜熙宁、元丰时用事诸臣;学校停止使用王安石的《三经新义》教材,篡改熙宁、元丰时的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因这一事件发生在元祐年间,故史称“元祐更化”。
2.《学衡》
1922年1月创刊于南京的学术刊物。主要撰稿人为《学衡》杂志社主要成员吴宓、梅光迪、胡先骑、肖纯锦、缪风林等,他们当时大多为南京大学教员,且大都留学欧美,曾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故以“学贯中西”自诩。该刊的宗旨和态度是“研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该刊从创刊至终刊,坚持用文言文,曾掀起一股复古之风。他们反对以白话代替文言,反对语文合一,尤其反对用白话作新诗。发表在刊物上的部分文章,如王国维、陈寅恪、汤用彤等人的译著,颇有学术见地和史料价值。
3.更名田
亦称更名地。清初,原明朝“藩封之产”,或因战乱荒芜,或因藩王勋戚逃亡后,田地为农民所占有,也有不少田土为当地豪强侵占。顺治元年(1644)起曾几次下诏,将这些土地收归国家所有。康熙七年(1668),清廷为了加速垦荒,增加赋税收入,第二年下诏将土地无偿给予原种之人,令其耕种,照常征粮。这些田土,因为承种者“止更姓名,无庸过割”,故“谓之更名地”。 更名田,促进了清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清朝前期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属于地主。这是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靠土地兼并和帝王赏赐土地而不断膨胀,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它产生于战国时期,直到建国后的土地改革才被消灭。
4.八王之乱
西晋皇族内部因争夺政权而引发的动乱。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惠帝即位,贾皇后为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外戚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开始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进来,历时16年之久。306年东海王另立怀帝,八王之乱结束。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使得五胡乘虚而入。
5.京师同文馆
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简称同文馆。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九日,恭亲王奕欣等奏准在北京设立的机构,附属于总理衙门。该馆为培养翻译人员的“洋务学堂”,最初只设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后陆续增加德文、日文及天文、算学等班。招生对象开始限于十四岁以下八旗子弟,以后兼收年岁较长的满汉科举出身人员。是清代在北京开办的采用班级授课制的第一所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学“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被人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1901年并入1898年创建的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京师大学堂。
6.尼安德特人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生活于12.5万-4万年前,为早期智人的典型代表。1856年首先发现于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小洞里,故名。尼人一般住在洞穴或岩棚下,会用火,是迄今所知的最早有埋葬死者习俗的远古人类。典型尼人骨骼粗壮,眉脊发达,前额低平,面骨很长,无下颏,但身体比例与现代人很相似,脑量平均为1450毫升,有的甚至大于现代人,身高约在152厘米以上。尼人同现代人的关系在学术界尚有争议。
7.查理·马特改革
墨洛温王朝宫相查理·马特推行的一次改革。715年,查理继承父职出任宫相后,各地贵族蠢蠢欲动,王国内部再呈分裂之势,外族势力也乘虚而入,战火四燃。为挽救时局,加强中央权威,查理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以强力征用贵族和教会的土地,以服骑兵役为条件的采邑分封代替以往无条件的土地封赐,组建起以中小贵族和上层自由民为主的强大骑兵武装,史称查理?马特改革。通过这一改革,削弱了地方贵族的势力,加强了法兰克王国的军事实力。而且采邑是连带土地上的劳动者一起分封的,这就使劳动者更加固着在土地之上,加强了人身依附关系,因而促进了法兰克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8.三十年战争
1618-164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洲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欧洲各国在宗教信仰的牵带下,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三十年战争彻底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确认了欧洲主权国家体系的存在,同时还有力地促成了近代国际法体系的诞生。
9.道威斯计划
1924年协约国制订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赔款的矛盾,德国难以按《凡尔赛和约》赔款。协约国成立了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主席的两个专门委员会,拟定了一项赔款计划,故名。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保证其偿付赔款。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于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1930年为“杨格计划”所取代。
10.欧洲共同体
1967年成立的欧洲区域性组织。简称“欧共体”。1965年4月,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条约于1967年7月1 日生效。欧共体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宗旨是在欧洲各国人民之间建立不断的、愈益密切的、联合的基础,清除分裂欧洲的壁垒,保证各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和就业的条件,并通过共同贸易政策促进国际交换。后发展为欧洲联盟。
三、论述题(160分)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初70余年的积累,使得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的西汉王朝进入空前繁荣,但诸多矛盾并未消除,汉武帝遂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
?政治方面:
(1)建立“内朝”或曰“中朝”,以制约丞相。皇帝将侍中、给事中等头衔加诸低级侍从近臣、贤良文学,使其出入宫廷商议军国大事,逐渐形成内朝,并凌驾于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所组成的外朝之上。
(2)建立新选官制度。汉武帝继续推行“举贤良文学”,“上书拜官”和策试等制度,同时设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选拔出身低微的才能之士,并设太学选拔考试合格者任官,这充实和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3)置十三部(州)刺史,按六条问事,行监察职能,用酷吏监视和打击地方“强宗豪右”。
(4)削弱郡国实力。颁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之位只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皆在诸侯王国范围内受封地,作为侯国,令诸侯王国愈分愈小,其势力益弱。颁“附益之法”,禁止诸侯王与地方官交通勾结。颁“左官”律,以诸侯王国官为“左官”,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员,亦不得入中央朝廷任官,防止诸侯王网罗人才。颁“酎金”律,若诸侯朝贡酎金成色不足,则不免夺侯削爵。
?经济方面:
(1)统一币制。中央成立专门铸币机构,禁止郡国铸钱,以五铢钱为全国通行货币,旧币一律废止。
(2)盐铁官营。改汉初盐铁私营为官营,在大司农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事务,以增加国家收入。
(3)均输平准。均输即由国家在全国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平准即国家购销货物以平抑物价,前者可抑制富商巨贾垄断市场,后者可打击囤积居奇行为。
(4)算缗告缗。算缗即令商贾、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向官府自报财产并据此纳税。告缗即凡有告发商人有隐匿财产或呈报不实者,官府将没收财产之一半分给告发者作为奖励。此举增加了中央政府收入,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经济基础。
?思想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抛弃黄老无为,实行“文治武功”,强调“大一统”,“君权神授”。
?军事方面:
(1)建立期门军和羽林骑。
(2)建立八校尉。其士卒皆由招募,属职业军人,这是中国古代募兵制的开端。
(3)击败匈奴,提高中原政权的地位,“汉人”一词出现。
上述法令的施行,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缓解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
2.论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资本
(一)所谓国家资本,就是原先的官僚资本的主体。官僚资本的概念盛行于新中国成立前后,它包括旧中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掌权大官僚的各种企业投资,也有将一般官僚和卸职官僚的纯私人投资包括在内者。到1980年代初,有学者开始对这四种资本加以划分,只将前三者或前两者称为国家资本,其余称为官僚或私人资本。如丁日初于1983年发表《论晚晴的国家资本主义》,较早提出这一问题。
(二)关于国家资本的阶段性特点,郭静认为汉族官僚集团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掌握了地方权力机构实权,开始兴办洋务企业。在这一时期,官办和官督商办企业是国家资本的主要形态。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国家资本全面扩展的阶段。由于集权官僚争权夺利的本性失去了皇权总体上的制约,其资本势力的发展表现出割据性和集团各自买办化的特点。国家资本在蒋介石国民党统治时期达到全盛,形成了对中国经济的全面垄断。
3.日本历史上的哪个时期与中世纪欧洲相似?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结构等方面比较
中世纪是西欧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指的是自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到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这段时期。在日本历史上与其最为相似的是幕府时代(1192-1852年)。
政治上,中世纪欧洲名义上的最高领导者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教皇,基 督教各国君主都要由教皇册立并加冕,才算正统的君主。君主的很多权力都是受宗教掣肘的。而在幕府时代的日本,天皇是神,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天皇并不掌握国家实际大权,而是由武家把握着国家大权。
经济上,日本与西欧一样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以土地为最主要的生产 资料,商业受到抑制。西欧的庄园是领主一总管一管家一庄头及农奴这样的内闭式 的管理,实行分权制原则,各大中小领主仅在自己所辖的领地内享有行政权和司法 权,而无权干预下属权力的实施。而日本庄园内部的管理是内闭加外联式的,名田体制成为庄园的基本经营形态,日本的庄园领主相对于其上级领主来说,只是这块领地上的庄官而已,受其上层庄主的支配。综上所述,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日本庄园内部的管理较西欧庄园的内闭式管理更为复杂,是一种在内闭式管理基础上又有外联性(受上级领主不同程度的支配)的管理。
社会结构上,西欧是贵族、僧侣、农奴三大阶层,日本与之相仿是武士、僧侣、农民三大阶层。与西欧相比,日本的行政机构较完整,尤其是中央机构比西欧的同类机构效能要大得多。在西欧,只有相邻两个层次的封君和封臣互为权利义务关系,封君封臣关系的多样化、复杂化造成了许多混乱。日本则不同,各级封臣包括压在等级制度最底层的农奴,既需对直系封君尽义务,也要对上至天皇的最大封建主尽义务,社会结构非常完整,封建等级制度没有出现断层的现象。德川幕府以前的日本战国时期,大名就相当于领主,武士就相当于骑士,封建就是分封建制,领地是一个家族的私有财产,由家督继承,并把这些土地封给自己的家臣,家臣和领主之间,互相承担义务,领主需要庇护自己的家臣,而家臣有义务替领主打仗和上交自己领地的部分所得。
日本幕府时代孕育了日本的近代社会,所以幕府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 等研究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形成风潮,中国学者在短短的几年内,已对日本历史 上的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探索,例如封建社会的始期、封建土地制度、庄园制的特点、江户时期的幕政改革、幕末下级武士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与地位等等,也有一些学者对西欧中世纪与日本幕府时代进行比较,认为两者在庄园制、封建领主制、社会等级制方面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
4.论述当代世界发展改革潮流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主要内容
(1)二战后至1960年代美日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
(2)1950-1960年代,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建设政策进行的改革性探索
(3)1960-197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崛起
(4)197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滞胀,西方国家普遍进行新一轮改革
(5)从1978年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
(二)特点
(1)多元化、民族化和开放性的趋势
(2)普遍重视国家和市场在改革发展中的互补功能
(3)由单一的经济改革逐步发展为政治改革、社会改革的协调发展
(4)在发展和改革中协调公正和效率的相互关系,协调富贵和贫困的互生现象
(5)发展和改革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和决策者能否及时捕捉有利机遇有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