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届非全日制研究生被骗惨了
自2016年底关于的非全相关政策实施到今年,第一批改革后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终于完成学业走向就业市场。
然而,就业市场却给这波第一批非全学生迎头一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的相关政策变化也让17、18、19这三届成为了独特又无比尴尬的非全群体,就业情况糟糕,还要在歧视和偏见的漩涡中挣扎。
名声极差的非全
随便看一下网友们的言论,不难发现把非全日制和在职研究生划等号的人不在少数,在他们眼中一个只要肯花钱就能混到的硕士文凭被看不起也是很自然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革前的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因为使用的试卷等不一样,招考的难度有所不同。
在招考成绩上付出的努力与全日制的同学差了很多,却同样成了硕士,让不少人觉得读在职研究生就是占了便宜。
现在网络上随处可见的,花钱就能搞到“在职研究生”文凭的小广告更是让不少人误以为考在职研究生只要多出钱少出力就行。
甚至会有网友和一些成功考上全日制研究生的人觉得读非全日制研究生还想要公平的人就是没能力还想钻空子:付出少还想要求公平对待,这不是得了便宜还卖乖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会大众对非全的态度令人受伤,但更严峻的问题来自于企业。
招聘时对不是全日制研究生出身的候选人区别对待,让今年新鲜出炉的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非全日制研究生”遭到了就业市场的残酷倾轧。
A君就是某知名211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即使有了研究生学历,他的求职之路依然非常不顺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招聘会上投递简历时,A君特意仔细询问非全在招聘时会不会受到影响,不少公司的HR都收下了他的简历,并且告诉他公司对非全没有什么限制。
可面试的消息却一个都没有,后来他偶然听说了自己投递过的某公司岗位,有个二本院校的研究生进了终面,差点就pk掉名校生拿到offer的事。
A君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二本院校研究生都可以凭实力闯到终面,可自己一个211高校的非全学生居然连一个面试的机会都没能得到。
非全文凭全靠混?
在高校“严进严出”这种整体趋势下,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同学都要承担不小的压力,但他们在外界的名声差距非常巨大。
读非全的同学相比起同校读全日制的同学录取分数上确实有些差异,但“宽进”对很多非全的同学而言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尤其是名校热门专业的非全,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对候选人的素质要求之高,完全不逊于普通院校对其全日制研究生的选拔。
“花钱买文凭”是非全学生经常要面对的偏见,大家对靠钱走捷径的人往往不假辞色,但这些同学们实在是比窦娥还冤。
网络上存在着大量花钱“买”在职研究生文凭的广告,这些几乎都是被各种培训机构包装成“在职研究生”的“同等学力申硕”或者干脆就是骗子机构骗钱的陷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将花钱买文凭和需要参与统招才获得学习机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混为一谈,无疑是抹杀掉了那些非全同学们在准备统考时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高校可不是“卖假证”的,想靠花钱买到非全文凭无异于在说胡话。
如果交更贵的学费就能“买”到一个名校非全的文凭,那谁还努力学习备考呢?
全都攒钱、砸钱换个清华北大的研究生文凭岂不是比自己费力学习容易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革后出现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一起参加统考,同样的试卷让非全的招考难度比起曾经的在职研究生来说提升了很多。
可以说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在招考方面确实是在同一起跑线竞争的。
虽然确实和同水平的全日制研究生相比有不小的区别,但非全的含金量已经比以前提高了不少。
至于“宽出”就更是不太可能的了。
以前的情况是只要你考上了、学习成绩不太差就还是可以毕业的,不到万不得已,学校不会随意劝退学生。
但近年来各大高校对在校学生的考核要求在不断完善和落实,劝退成绩不佳、无法按时毕业的学生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
整体的趋势是在向“严出”发展的,越是优秀的高校,机制就越严格,而很多调剂到非全的应届生都是为了能获得好资源去考985、211非全的。
对于他们来说,想随便“混”到一个研究生文凭难度可能不亚于好好学习。
读非全,感觉自己就是二等公民
非全的招考难度并不低,这令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不能接受与付出完全不对等的糟糕待遇。
如果是定向半脱产的非全倒是还好,起码情况和从前的在职研究生比较相似,有些工作经验也更有心理准备。
对于2016年新规出台后涌现的一批非定向非全日制研究生来说,事情就很复杂了,B就是这种作为应届生考研并且被调剂到非全的情况。
她虽然初试成绩还可以,不过复试失利,最终没能被报考的这所211高校的全日制研究生录取。
她的成绩其实是可以选择调剂到一些普通一本院校读全日制研究生的,但放在她眼前的还有调剂到这所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机会。
那时国家政策尚且不太明朗,但是不少人都很看好非全的发展前景,觉得随着政策、制度的变化,非全的含金量和认可度会越来越高。
就算没能在短短几年提升含金量,按理说也不会影响正常就业。
为了211名校更好的教学资源和更高质量的人脉关系,B选择了非全,可不低的分数和高昂的学费并没给她带来“公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开学她才知道学校非全课程的时间安排居然和提前了解的不一样:不是周末和晚上上课,而是和全日制似的,工作日上课。
因为这个原因她很“幸运”的能和其他非全学生不一样,可以拥有住在学校的宿舍里的机会,可非全毕竟是非全,时间安排再像也和真正的全日制学生不同。
一到暑假,学校的宿舍就不允许她们这些非全学生住了,只能灰溜溜的搬出去租房,一边兼职实习,一边复习备考,等到开学才能搬回来;
考勤严格打卡,作业留底备查,有两次以上请假或是迟到早退记录就可能被取消期末考试资格;
全日制学生在宿舍里一个微信就能确认的信息,她们必须要去排队现场确认,方方面面都在提醒着B非全和全日制到底有什么不同。
“读非全,感觉自己就是二等公民。”B如是说。
“没有奖学金,没有交换机会,没有硕博引进计划的资格,师门聚餐有时都会被排除在外。”
B知道自己作为非全学生,被录取时的分数比同校全日制的那些同学要低一些,也知道分数差距代表了两者含金量的不同。
她明白在就业市场上同样是研究生,全日制肯定会比非全更受青睐一些,但她也相信只要自己有实力,她未必会输给其他全日制研究生。
但她还是太天真了,她在就业市场上连与全日制研究生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国家对非全的政策变了,可社会和企业对非全的态度没变,以事业单位为首,很多企业的招聘条件写的是“硕士”,却不接受非全日制硕士。
很多一开始谈的不错甚至已经给offer的企业在得知B是非全研究生之后都拒绝了她,可偏偏就业是一场双选, B作为弱势的非全学生在这件事上争不过强势的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B真的想不通,难道非全日制硕士就不算硕士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年间付出大量汗水、努力与金钱学出了一个空有法律效力却不被企业认可的学位,甚至在一些HR眼里非全=本科,自己岂不是成了一场笑话?
和不少17-19级以应届生身份考进非全的学生一样,B觉得自己成为了被放弃的小白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比全日制硕士更严酷的就业压力和好事者的嘲弄,B没法释然的承认一切都是自己活该。
她只是不止一次的幻想如果自己当初没有选择211高校的非全,而是选择调剂去一个普通一本,现在是不是就可以以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找一份心仪的工作……
-结语-
国家在2019年发布了关于非全的文件,其中明确规定了非全将会完全面向在职的人员,进行定向培养。
除了招考难度,非全似乎又被改回了曾经“在职研究生”的样子,社会大众对非全的偏见还没来得及被纠正,一切就又回到了起点。
只剩17、18、19三届里那些脱产读书的非全学生,成为了政策的变动中最尴尬的存在。
他们当中,很多人未尝不是在赌,赌政策的趋势能让他们拥有更光明的未来,可他们没想到曾经看好的改革趋势会突然反弹回原点,也没想到自己的研究生之路会这样“高开低走”。
很多为了圆梦985、211高校的同学以很不错的分数、高昂的学费和各种福利待遇都不能享受为代价选择了就读非全研究生,成了“先吃螃蟹的人”
可又有谁能料到这螃蟹有毒呢?
然而,就业市场却给这波第一批非全学生迎头一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的相关政策变化也让17、18、19这三届成为了独特又无比尴尬的非全群体,就业情况糟糕,还要在歧视和偏见的漩涡中挣扎。
名声极差的非全
随便看一下网友们的言论,不难发现把非全日制和在职研究生划等号的人不在少数,在他们眼中一个只要肯花钱就能混到的硕士文凭被看不起也是很自然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革前的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因为使用的试卷等不一样,招考的难度有所不同。
在招考成绩上付出的努力与全日制的同学差了很多,却同样成了硕士,让不少人觉得读在职研究生就是占了便宜。
现在网络上随处可见的,花钱就能搞到“在职研究生”文凭的小广告更是让不少人误以为考在职研究生只要多出钱少出力就
行。
甚至会有网友和一些成功考上全日制研究生的人觉得读非全日制研究生还想要公平的人就是没能力还想钻空子:付出少还想要求公平对待,这不是得了便宜还卖乖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会大众对非全的态度令人受伤,但更严峻的问题来自于企业。
招聘时对不是全日制研究生出身的候选人区别对待,让今年新鲜出炉的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非全日制研究生”遭到了就业市场的残酷倾轧。
A君就是某知名211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即使有了研究生学历,他的求职之路依然非常不顺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招聘会上投递简历时,A君特意仔细询问非全在招聘时会不会受到影响,不少公司的HR都收下了他的简历,并且告诉他公司对非全没有什么限制。
可面试的消息却一个都没有,后来他偶然听说了自己投递过的某公司岗位,有个二本院校的研究生进了终面,差点就pk掉名校生拿到offer的事。
A君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二本院校研究生都可以凭实力闯到终面,可自己一个211高校的非全学生居然连一个面试的机会都没能得到。
非全文凭全靠混?
在高校“严进严出”这种整体趋势下,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同学都要承担不小的压力,但他们在外界的名声差距非常巨大。
读非全的同学相比起同校读全日制的同学录取分数上确实有些差异,但“宽进”对很多非全的同学而言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尤其是名校热门专业的非全,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对候选人的素质要求之高,完全不逊于普通院校对其全日制研究生的选拔。
“花钱买文凭”是非全学生经常要面对的偏见,大家对靠钱走捷径的人往往不假辞色,但这些同学们实在是比窦娥还冤。
网络上存在着大量花钱“买”在职研究生文凭的广告,这些几乎都是被各种培训机构包装成“在职研究生”的“同等学力申硕”或者干脆就是骗子机构骗钱的陷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将花钱买文凭和需要参与统招才获得学习机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混为一谈,无疑是抹杀掉了那些非全同学们在准备统考时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
绩。
高校可不是“卖假证”的,想靠花钱买到非全文凭无异于在说胡话。
如果交更贵的学费就能“买”到一个名校非全的文凭,那谁还努力学习备考呢?
全都攒钱、砸钱换个清华北大的研究生文凭岂不是比自己费力学习容易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革后出现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一起参加统考,同样的试卷让非全的招考难度比起曾经的在职研究生来说提升了很多。
可以说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在招考方面确实是在同一起跑线竞争的。
虽然确实和同水平的全日制研究生相比有不小的区别,但非全的含金量已经比以前提高了不少。
至于“宽出”就更是不太可能的了。
以前的情况是只要你考上了、学习成绩不太差就还是可以毕业的,不到万不得已,学校不会随意劝退学生。
但近年来各大高校对在校学生的考核要求在不断完善和落实,劝退成绩不佳、无法按时毕业的学生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
整体的趋势是在向“严出”发展的,越是优秀的高校,机制就越严格,而很多调剂到非全的应届生都是为了能获得好资源去考985、211非全的。
对于他们来说,想随便“混”到一个研究生文凭难度可能不亚于好好学习。
读非全,感觉自己就是二等公民
非全的招考难度并不低,这令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不能接受与付出完全不对等的糟糕待遇。
如果是定向半脱产的非全倒是还好,起码情况和从前的在职研究生比较相似,有些工作经验也更有心理准备。
对于2016年新规出台后涌现的一批非定向非全日制研究生来说,事情就很复杂了,B就是这种作为应届生考研并且被调剂到非全的情况。
她虽然初试成绩还可以,不过复试失利,最终没能被报考的这所211高校的全日制研究生录取。
她的成绩其实是可以选择调剂到一些普通一本院校读全日制研究生的,但放在她眼前的还有调剂到这所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机会。
那时国家政策尚且不太明朗,但是不少人都很看好非全的发展前景,觉得随着政策、制度的变化,非全的含金量和认可度会越来越高。
就算没能在短短几年提升含金量,按理说也不会影响正常就业。
为了211名校更好的教学资源和更高质量的人脉关系,B选择了非全,可不低的分数和高昂的学费并没给她带来“公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开学她才知道学校非全课程的时间安排居然和提前了解的不一样:不是周末和晚上上课,而是和全日制似的,工作日上课。
因为这个原因她很“幸运”的能和其他非全学生不一样,可以拥有住在学校的宿舍里的机会,可非全毕竟是非全,时间安排再像也和真正的全日制学生不同。
一到暑假,学校的宿舍就不允许她们这些非全学生住了,只能灰溜溜的搬出去租房,一边兼职实习,一边复习备考,等到开学才能搬回来;
考勤严格打卡,作业留底备查,有两次以上请假或是迟到早退记录就可能被取消期末考试资格;
全日制学生在宿舍里一个微信就能确认的信息,她们必须要去排队现场确认,方方面面都在提醒着B非全和全日制到底有什么不同。
“读非全,感觉自己就是二等公民。”B如是说。
“没有奖学金,没有交换机会,没有硕博引进计划的资格,师门聚餐有时都会被排除在外。”
B知道自己作为非全学生,被录取时的分数比同校全日制的那些同学要低一些,也知道分数差距代表了两者含金量的不同。
她明白在就业市场上同样是研究生,全日制肯定会比非全更受青睐一些,但她也相信只要自己有实力,她未必会输给其他全日制研究生。
但她还是太天真了,她在就业市场上连与全日制研究生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国家对非全的政策变了,可社会和企业对非全的态度没变,以事业单位为首,很多企业的招聘条件写的是“硕士”,却不接受非全日制硕士。
很多一开始谈的不错甚至已经给offer的企业在得知B是非全研究生之后都拒绝了她,可偏偏就业是一场双选, B作为弱势的非全学生在这件事上争不过强势的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B真的想不通,难道非全日制硕士就不算硕士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年间付出大量汗水、努力与金钱学出了一个空有法律效力却不被企业认可的学位,甚至在一些HR眼里非全=本科,自己岂不是成了一场笑话?
和不少17-19级以应届生身份考进非全的学生一样,B觉得自己成为了被放弃的小白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比全日制硕士更严酷的就业压力和好事者的嘲弄,B没法释然的承认一切都是自己活该。
她只是不止一次的幻想如果自己当初没有选择211高校的非全,而是选择调剂去一个普通一本,现在是不是就可以以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找一份心仪的工作……
-结语-
国家在2019年发布了关于非全的文件,其中明确规定了非全将会完全面向在职的人员,进行定向培养。
除了招考难度,非全似乎又被改回了曾经“在职研究生”的样子,社会大众对非全的偏见还没来得及被纠正,一切就又回到了起点。
只剩17、18、19三届里那些脱产读书的非全学生,成为了政策的变动中最尴尬的存在。
他们当中,很多人未尝不是在赌,赌政策的趋势能让他们拥有更光明的未来,可他们没想到曾经看好的改革趋势会突然反弹回原点,也没想到自己的研究生之路会这样“高开低走”。
很多为了圆梦985、211高校的同学以很不错的分数、高昂的学费和各种福利待遇都不能享受为代价选择了就读非全研究生,成了“先吃螃蟹的人”
可又有谁能料到这螃蟹有毒呢?
发表回复